【一把手谈科技文化】
作者:胡和平(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、部长)
多彩非遗薪火相传,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,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、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?;ご泄ぷ?,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定文化自信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,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、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,为做好新时代非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文化和旅游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,落实“?;の?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坚持分类?;?,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推动非遗?;ご腥〉孟灾尚?、进入系统性?;ば陆锥?,提供了非遗?;ご惺导摹爸泄桨浮薄?/p>
推进依法治理,筑牢非遗?;ご小八牧喊酥?。2011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颁布实施,为非遗?;ご泄ぷ鞯於崾捣苫 ?021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为做好新时代非遗?;すぷ髦该髂勘攴较?。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、国家级文化生态?;で芾戆旆ǎ现行?、财政部印发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,联合财政部出台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,逐步健全配套政策,搭建起非遗?;ご蟹ü嫣逑档闹魈蹇蚣?。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非遗?;ぬ趵恍┦小⑾爻鎏ǖ胤叫苑ü?,非遗?;ご泄ぷ鞣ㄖ位⒐娣痘匠中嵘?。
加强制度建设,建立健全非遗?;ご刑逑?。经过多年努力,我国现已建立包括调查记录、代表性项目、代表性传承人、区域性整体保护、传承体验设施、理论研究在内的非遗?;ご刑逑怠W帕菇ü?、省、市、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,认定各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,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批1557项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批3068人。大力提升区域性整体?;に剑枇?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?;ぃㄊ笛椋┣?、205个省级文化生态?;で;龊昧瞎炭莆淖橹且琶济嵯钅康纳瓯ê吐脑脊ぷ?,截至目前,共有昆曲、中医针灸、太极拳等42个项目列入其中,总量居世界第一,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亮丽风采。
注重创新发展,持续提高非遗?;ご兴?。围绕保护传承实践、?;ご心芰Α⒈;ご谢肪?,创新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方式。实施非遗记录工程,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,保留“中国记忆”。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,会同教育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(2021—2025)》,举办1100余期培训班,受训学员超3.8万人次,加上延伸培训,覆盖人群超10万人次。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,发布传统工艺振兴目录,对14类383个项目予以重点支持。实施曲艺传承发展计划,增强濒危剧种、曲种的生命力和存续力,挖掘阐释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、社会功能,推动传统体育、游艺纳入全民健身活动,扩大和增强了非遗保护的社会基础、传承后劲。积极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,11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,12所院??狗且欧较蛉瞬排嘌缘?。
服务工作大局,探索非遗连接现代生活路径。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,带动城乡就业、群众增收。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《关于持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》,截至2022年6月,支持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,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,培养出包括“全国脱贫攻坚楷?!痹谀诘囊慌判愦啡恕A?年举办“非遗购物节”,打通非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2022年销售额超16亿元,成为群众参与非遗?;?、共享?;こ晒奈幕哑放苹疃?。统筹非遗?;と谌牖坪恿饔蛏;ず透咧柿糠⒄拐铰裕贫痘坪恿饔蚍且疟;ご泄こ探ㄉ璺桨浮?,推动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?;?。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在有效保护前提下,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,推出一批非遗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线路,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、与现代生活充分联结,展现亮丽风采、焕发勃勃生机。
加大推介展示,持续构建非遗现代传播格局。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,开展非遗展示系列活动,2022年活动期间,线上、线下6200多项活动精彩绽放。定期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、中国非遗博览会、中国原生民歌节、全国非遗曲艺周?;贫且畔呱洗ィ?年举办“云游非遗·影像展”,2022年汇集2800余部非遗题材影片、纪录片在线公益性展播。连续2年举办“文化进万家——视频直播家乡年”活动,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年俗非遗项目,累计播放量20.3亿次。邀请、支持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参与非遗传播,央视综合频道制作播出《非遗公开课》《非遗里的中国》,光明日报、光明网开展“中国非遗年度人物”宣传活动,抖音等新媒体推出“非遗合伙人计划”“看见手艺计划”等非遗传播专项行动。2012年以来,全国共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35万余场次,海内外民众得以走近非遗、体验非遗、品味非遗、爱上非遗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09月07日 04版)
关于我们? 合作推广? 联系电话:18901119810 ??010-88824959 ??詹先生 ??电子邮箱:zht@china.org.cn
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-1?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??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:0105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