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
精选
博望东西|吕舟:申遗11年,大运河如何讲好中华文明故事
中国网6月20日讯(记者 葛蕾)当2014年大运河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这条贯穿中国南北的人工奇迹,便肩负起更厚重的文化传承使命。如今,十一个春秋已逝,这条全长超1000公里的巨型遗产,正以“活态遗产”的姿态,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勾勒着独特的发展轨迹。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大运河的?;ぴ缫殉降ヒ坏奈奈锉;し冻?。从北京到杭州,从漕运遗址到水利工程,它串联起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南北脉络,更是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。在城市化与商业化的浪潮中,大运河面临着如何平衡?;び敕⒄沟氖贝??!耙匀嗣裎行摹钡谋;だ砟睿敝肝侍夂诵模旱弊时居朐∶竦睦娣⑸鲎?,唯有让当地社区成为遗产?;さ氖芤嬲哂氩斡胝?,才能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。当遗产?;ご诱鞯甲蛉裥卸?,大运河才能真正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当我们凝视这条流淌千年的运河,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——它既是对“从保护共识转向全民行动”的生动诠释,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鲜活注脚。
6月22日正值大运河成功申遗11周年,我们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、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,与我们共同探讨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之路。
【责任编辑:葛蕾】